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773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洪银兴
单位: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12期,原标题为《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坚持中国道路。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决议》所指出的:“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总结和研究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独特创造以及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此的贡献,对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道路的重要经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大国,工业尤其是现代工业比重很小,连二元结构都谈不上。毛泽东同志曾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估计,“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因此,毛泽东同志十分忧虑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推进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其效果是明显的,到1956年宣布完成国家工业化任务时,已经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就此形成。但是,直至1978年,农业产值比重仍高达28.2%。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开始的。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来说明:“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先工业化,经过工业掠夺农业的过程再到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整整花了二百多年的时间。中国和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尽管都是以工业化为先导,但中国工业化和其他方面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步的,并联式的,因而可以大大缩短这个过程。到2013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降到10.0%,第二产业为43.9%,第三产业为46.1%。如果从“一五”时期算起,中国的工业化不到50年,如果从1980年农村工业化算起,中国的工业化也才30多年。这个大大缩短的过程,得益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四化同步”。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业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中国二元结构基础上的现代化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又要改变农业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变“三农”的落后状态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推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随着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始了在农村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一般的工业化过程都在城市进行,中国工业化则是在农村推进。农村工业化,不只是发展工业,同时还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工厂、企业办在农村乡镇,或者以乡镇工业为基地新建城镇。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入城镇的非农产业就业,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反哺农业。没有出现西方国家当年工业化时产生的农业和农村凋敝的现象。
随着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大举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不仅规模扩大,而且产品和技术升级,工业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工业化也进入质的提升阶段,中国有了“世界工厂”之称。这一过程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也非常明显。一方面,吸引外资的开发区基本都是建在当时的农村,是地域的城市化;另一方面,随着开放地区及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劳动力需求也迅速增加,离土不离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进入沿海和发达地区,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城镇的乡镇企业也在与外资合作合资及改制中脱去“乡镇”的外衣。这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不但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中国迅速由农业大国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国家,同时又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202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7%、37.8%和54.5%,城镇化率也达到63%。这意味着,中国以降低传统农业部门比重为标志的工业化任务、农民进城意义的城镇化都基本到位。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了农村繁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同时富裕了农民。
基于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是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
第一,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依靠最新科学技术不仅可以使工业化水平一下子进入国际前沿,同时还可以基于技术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和节约实现低物质消耗,以技术进步带来的清洁生产降低污染,并且依靠高科技含量获取高附加价值。尤其是依靠最新科技成果发展该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
第二,节能减排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业化进入结构转换升级阶段后,具有明显的资源消耗推动型特点。这种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形成巨大需求,从而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自然资源更为紧张。在全球环境恶化及资源供给条件恶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实行过的工业化模式和现代化道路,按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向以再生能源为基础、重复或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处理发展与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由先发展后治理转向边发展边治理并进一步转向先治理后发展。
第三,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劳动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中国的工业化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沉重的就业压力会制约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在吸纳就业的能力上应该是多元的,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但是,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也不应该是简单劳动力。生产力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劳动已不是简单劳动,而是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劳动。新型工业化不只是充分利用劳动力的量,更重视劳动力的质。现代工业的基础是技术革命,在新型工业化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应该是与先进的机器设备相适应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是以蒸汽机使用为代表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以钢铁和电力为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简称为信息化。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后进入信息化阶段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后,通常的逻辑是追随发达国家,也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结果是不但跟不上发达国家,距离还在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就赶上了信息化的浪潮。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紧紧抓住了信息化的机会,不走西方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已有的现代化理论把工业化和信息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阶段。而在进入新时代后,工业现代化同信息化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使工业等产业的技术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信息化不仅代表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还表明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部门迅速扩散并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例如,一般的工业化都会经历重化工业阶段,这个阶段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信息化则可能跨越这个阶段。现阶段的信息化已经发展到移动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互联网+”平台不仅创造了新产业,而且使许多传统产业部门一跃进入现代产业体系。中国制造业水平提升,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明显缩短,很大程度上要归之于信息化的带动。
信息化反映科技和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信息化为各个领域各个产业的现代化赋能。“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是科技更新最快的领域。迄今为止,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仍在持续,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网络技术和服务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使各个产业的技术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工业化进入产业基础高级化阶段,信息化和数字化成为各个产业高级化的基础。一是信息和大数据成为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将被转化为现代的智力工具。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是要实施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二是依靠信息技术推动高科技产业化。不仅要在现有产业中采用高科技,提高产业的高科技含量,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发展一部分高科技产业,如微电子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进入新时代,工业化进程不再是进一步扩大工业比重,而是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基础上推进工业现代化。根据习近平经济思想,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使现代制造业建立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上;二是推进低消耗、低排放的工业绿色化,以创新的绿色技术为基础,如期实现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不仅要使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还要建立多条“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
实现工业现代化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就成为工业现代化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一次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并且指出:“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给自主创新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按此要求,进入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之路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跟跑转向并跑和领跑。并跑即与国际接轨,进入同一个新技术研发领域,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而且可以防止发达国家在领先技术上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领跑即与未来接轨,直接瞄准国际最新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自立自强的科技战略要求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尤其是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方向。中国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必须站在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的潮头。
第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阶段上延到发现新技术的基础研究(知识创新)阶段,科学发现与其在生产上应用(尤其是产业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最新的科学发现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可以实现大的技术跨越。目前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产业化水平国际差距较大,在许多领域仍处于中低端。克服这种差距的途径就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表现在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与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建设的协同。由于当今科技创新的源头主要在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因此,创新不能只是靠企业,还需要大学和企业的协同,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协同。这就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要求。目标是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再到经济强的通道,加快科学向技术进而向产业的转化。
第三,产业链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状况,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尤其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的外循环出现断链。产业链现代化,不仅是应对全球产业链脱钩和供应链断供的压力使然,更是产业自身在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需要。在产业链上部署创新链实际上是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两个方向:一是依托所拥有的高端技术布局的以我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二是针对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攀升中的产业链环节布局创新链。产业链环节布局转向内循环,不仅需要疏通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还要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链环节的国内替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总的来说,一国的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先导。中国的工业化虽然起步晚,但用了比西方发达国家短得多的时间,付出了小得多的代价实现了工业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化道路的中国式,其基本特征是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基于创新驱动。其中,工业化是先导和动力,信息化为其赋能,城镇化是支撑,农业发展中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的人力支持,创新是工业现代化的持续动力。这条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的创造,印证了“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产业基础。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9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0)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中国工业经济》官方公众号
微信号:ciejournal
敬请关注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